2008/09/14

為什麼是「跋摩」?

為什麼是「跋摩」?
康明哲
(引用文章請尊重作者)

準備到吳哥去玩的人,看吳哥王朝的歷史,大概都會發現國王的名字都是「跋摩」結尾,如因陀羅跋摩一世(Indravarman I)、耶輸跋摩一世(Yasovarman I)、羅貞陀羅跋摩二世(Rajendravarman II)、闍耶跋摩五世(Jayavarman V)、烏德耶載耶跋摩二世(Udayadityavarman II)、蘇利耶跋摩二世(Suryavarman II)、闍耶跋摩七世(Jayavarman VII)等等。
如果你去搜尋資料,會看到有人說:『扶南國王多姓「范蔓」,來自梵文varman』;也有人列舉扶南國王的名字,如女王柳葉、混填、混盤況、盤盤、范蔓、范旃、范長、范尋、竺旃檀,以及憍陳如闍耶跋摩,說:「扶南國王多姓范,來自梵文varman,王者。」既有姓范的,也有叫作范蔓的,又有叫做跋摩的,原來都是varman的不同音譯!
蔣勳在他的《吳哥之美》中說:『「跋摩」是「寶座」,「蘇利耶」則是「太陽」,他建造這座寺廟,紀念自己,為自己立了寶座,也為太陽立了寶座。』(p.75,《吳哥寺黎明》)。
到底Varman是「寶座」還是「王者」,甚至還有人說是「神的名字」?好像「瓦曼」或「華曼」還更接近varman的發音,為什麼非要翻譯成「范蔓」或甚至有點像武俠小說中拗口難唸的「跋摩」?

這些名字其實多半出自中國歷史的記載,都是根據當時國際交流來者所說的記下來的。記載者依所聽到的音,直接寫成他所熟悉的漢字,也許是長安音,也許是溫洲腔,更說不定是廣東話;也或許根本誤會了說者的意思……。
要說明這個小問題,可能要先說一大段吳哥(柬埔寨Cambodia)的歷史與印度文化,才容易說明白。而柬埔寨的歷史(另文介紹),大概仍要從中國歷史中去找,因為他們像印度人一般,不重視歷史,自己留下的歷史紀錄不多,後人發現的,多半是廟宇完成後留下的碑銘,說明建廟的目的,卻很少歷史紀錄。

柬埔寨舊稱「高棉」(Khmer),在柬埔寨最初建立的國家,中國秦、漢時代稱為「扶南」(Funan,約70~630年),《後漢書》中稱為「究不事」(肅宗元和元年,日南徼外蠻夷究不事人邑豪獻生犀、白雉……);《隋書》開始稱之為「真臘」;元明以後,才叫做「柬埔寨」。扶南,也稱夫南、跋南,位於洞里薩湖至湄公河三角洲的肥沃地帶。其開國歷史跟印度婆羅門有密切關係。

唐姚思廉的南朝《梁書‧諸夷列傳》(書成於西元636年)記載:「扶南國俗本裸體,文身被髪,不制衣裳。以女人為王,號曰柳葉。年少壯健,有似男子。其南有徼國,有事鬼神者字混填,夢神賜之弓,乘賈人舶入海。混填晨起即詣廟,於神樹下得弓,便依夢乘船入海,遂入扶南外邑。柳葉人眾見舶至,欲取之,混填即張弓射其舶,穿度一面,矢及侍者,柳葉大懼,舉眾降混填。混填乃教柳葉穿布貫頭,形不復露,遂治其國,納柳葉為妻,生子分王七邑。其後王混盤況以詐力間諸邑,令相疑阻,因舉兵攻並之,乃遣子孫中分治諸邑,號曰小王。」
五代蕭子顯(487-537年)《南齊書》也有類似記載,但較簡略。柳葉建國,大約是西元70年。據考證,「混填」梵文名字是Kaundinya(意思是「火器」,或譯「初解」,意為「勝解」),所謂「事鬼神者」,就是印度的婆羅門。
另外,據《梁書.卷五十四扶南傳》載:東晉穆帝昇平元年(357年)扶南王竺旃檀奉表獻馴象。「其後王憍陳如,本天竺婆羅門也。有神語曰:應王扶南。憍陳如心悅,南至盤盤,扶南人聞之,舉國欣戴,迎而立之焉。復改制度,用天竺法。」
「憍陳如」梵文恰也是Kaundinya(唐玄奘也用「憍陳如」翻譯同名的釋迦牟尼悟道後的初傳大弟子)。扶南從開國起,就是印度教婆羅門當國王,歷史上至少兩次讓同樣名為Kaundinya的婆羅門統治,很自然的,信奉印度教,「用天竺法」,語言中經常使用梵語( Sanskrit )也不足為奇了。

雅利安人(Aryan)建立的古印度社會階級制度 (Caste System,有人譯為「種姓階級制度」,因為它是根據膚色分階級的),共分婆羅門(Brahmana)、剎帝利(Ksattriya 或Kshatriya,原意是武士)、吠舍(Vaisya)及首陀羅(Sudra)四級。婆羅門指祭司等負責宗教事務之人;剎帝利屬貴族階級,是世間的統治者;吠舍包括商人與工匠;首陀羅則是社會中從事低賤工作的人。
各階級的命名方式都有嚴格的規定:屬婆羅門階級者的名字後才可加「Sarman」;屬剎帝利者,名後可加「Varman」;屬吠舍者,加「Gupta」(以後的印度「笈多」王朝,梵文也是Gupta);屬首陀羅者則加「Dasa」。
柬埔寨自古以來就是深受印度教影響的國家,沿用印度制度,他們國王以印度方式取名,就不奇怪了。因為國王是世間的統治者,屬於印度的剎帝利階級,所以名後都加了「Varman」。

佛教自從東漢時傳入中國後,有許多西域高僧,東來譯經。在中國南北朝時代,梁朝的慧皎(會稽嘉祥寺沙門,AD 497 -554)寫了一本很有名的《高僧傳》。這本書《第三卷譯經下》提到幾位名字當中有「跋摩」的譯經高僧:浮陀跋摩、求那跋摩以及僧伽跋摩。
「浮陀跋摩,此云覺鎧,西域人也。……宋元嘉之中達于西涼」。
「求那跋摩,此云功德鎧。本剎利種,累世為王,治在罽賓國。祖父呵梨跋陀,此言師子賢,以剛直被徙;父僧伽阿難,此言眾喜,因潛隱山澤。跋摩年十四便機見俊達深有遠度,仁愛汎博崇德務善」。
「僧伽跋摩,此云眾鎧,天竺人也。少而棄俗,清峻有戒德。善解三藏,尤精雜心。以宋元嘉十年(AD225),出自流沙至于京邑。器宇宏肅,道俗敬異,咸宗事之,號曰三藏法師」。

「此云…」「此言…」就是「以中國話來說…」的意思。從這裡,可對照得知「跋摩」梵文原來的意思就是「鎧」。問題是:「跋摩」梵文原來是什麼?

這裡要特別提僧伽跋摩。他是天竺人,住康居國(在今吉爾吉斯地區),三國時代譯經僧。曹魏嘉平四年(AD 252)至洛陽,於白馬寺譯出《郁伽長者經》二卷、《無量壽經》二卷、《四分雜羯磨》一卷等。一直以來,《無量壽經》卻都標明是「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」。
梁代釋僧祐(AD 445~518)所撰的《出三藏記集》是現存最古的三藏目錄,收集了當時所有的翻譯經典文獻以及傳記。卷十四有《僧伽跋摩傳》,內容與《高僧傳》的幾乎完全一樣,只有幾個字不同,如:「僧伽跋摩,齊言僧鎧。」就這幾個關鍵字不同,讓我們更確定「僧伽跋摩」就是「眾鎧」,就是「僧鎧」,也就是「康僧鎧」。

根據一本1888年再版的《Ernest J. Etel:中國佛教梵漢字典》【註】:
浮陀跋摩,梵文Buddhavarman(cuirass of intelligence),他是阿毗曇毗婆沙論的共譯者(AD 437-439)。
求那跋摩,梵文Dunavarman(Armour of merit and goodness),罽賓國(Kubha)即現在的喀什米爾(Cashmere)一帶。
僧伽跋摩,梵文Samghavarman(Armour of the Priesthood,也叫做Samghapala僧伽婆羅)。

現在我們知道,僧伽跋摩的梵文名字就是Samghavarman了。Samgha意思是「眾和會、和合眾」,音譯是「僧伽」,自佛法傳入中國以來,通常都取音譯簡稱為「僧」;Varman音譯是「跋摩」,義譯就是「鎧」,也就是英文的Shield、armour;全部採用意譯的話,僧伽跋摩Samghavarman正是「眾鎧」。
僧伽跋摩能漢譯梵文佛經,當然很清楚自己梵文名字和中文的對應意思。他自稱「康僧鎧」,而不是「眾鎧」,正是沿用當時的習慣,Samgha採音譯,varman採意譯,又因為他來自康居國,因此以「康」為姓。
從上面「求那跋摩」的資料,其父親、祖父分別叫做「僧伽阿難」與「呵梨跋陀」,就知道當時西域人並沒有姓。只是當時來中國的西域人入境隨俗,都以所從來的國名為姓。這樣的例子,可從東漢時佛經漢譯的創始人,小乘佛經的首譯者「安世高」得到旁證。安世高是安息國太子,本名清,字世高,以「國」為姓,因此叫做安世高。
現代西方和印度學者都把「Varman」譯成 "Shield" 或 " Protector";意思就是「冑、鎧」,引申為「保護者」。例如:
In Sanskrit, Satya-Varman means "Protector of Truth;Protector of the Righteous." Varman often occurs at the end of the names of Kshatriyas.

回頭來看看附加在各階級名字後面的語尾到底是啥意思?根據《梵中日大辭典》(長春樹書坊:1992年出版),梵文「Sarman」意思是「避難所、保護、安全、愉快、幸福」,是「婆羅門の名の終れに用いられる(用在婆羅門名字後面)」;「Varman」則是「剎帝利の名についで(附加在剎帝利名後面的)」,意思是「甲、鎧甲」,引申為「保護、庇護」;「Gupta」是「gup」的過去受動分詞,意思是「受保護的」;而「Dasa」則是「敵、惡魔、不信心者、奴隸」的意思(雅利安人在其古代經典梨俱吠陀Rg-veda中,稱呼黑皮膚、無鼻、半人半魔的原住民達羅維荼人Dravida為Dasa或Dasyu,但是代表雅利安人的古代思想的阿闥婆吠陀Atharva-veda以及以後的印度教許多神祇和宗教思想,其實卻很多都和達羅維荼人的文明有密切關係,這有點諷刺吧)。

吳哥王國的國王,梵文名字的意義上,「因陀羅」是印度教大神Indra;Surya是「太陽或太陽神」;Yaso意思是「名聲」;Jaya則是「勝、降、能伏、摧破」,也是太陽之稱呼,又可能是印度教大神毘濕奴(Vishnu)之從僕。玄奘於629-643年周遊印度時,有位老師名叫Jayasena,玄奘稱他叫「勝軍」,因此,Jaya最通常的意思應該是「勝利」。Udaya是(太陽或月亮的)上昇,黎明;引申為「出現、成功、日出、出離」的意思。

那麼,Indravarman I應該是「因陀羅的保護者(一世)」;Suryavarman II應該是「太陽的保護者(二世)」;Yasovarman應該是「護衛名聲者」;吳哥歷史上最有名的「闍耶跋摩七世(Jayavarman VII)」應該是「勝利的保護者」了,或者該叫做「勝鎧七世」比較好唸?
「護衛名聲者」或「勝利的保護者」看來都沒問題,但是凡人自稱「因陀羅的保護者」或「太陽的保護者」是否有點狂妄?如果把「保護者」,改譯成「鎧甲」,則Suryavarman 變成「太陽之鎧」或「日鎧」;Satya-Varman(真理保護者)變成「真理之鎧」,或者按照玄奘的譯法叫做「諦鎧」,語氣上豈不較謙遜?其實這是不必要的,因為根據印度教的教義,人間國王是神的代表,讓他保護太陽神並無不可!只是以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的身分來說,就有點不倫不類了。好在柬埔寨人跟華人差不多,並不太在意信仰的內容,只要是神明就拜,我們也隨喜吧。

很明顯的,「跋摩」是至少從第五世紀開始就公認的Varman的漢文音譯;它的意思是「盔甲(Armour或cuirass)」。
無論如何,Varman絕不會是蔣勳先生所說的「寶座」,更沒有「王者」的意思﹗網路時代,臆測亂蓋並不犯法,但如果你是像蔣勳這樣的名教授,忘了是白紙黑字,還隨便說說,就要提防出糗了。
【註】Ernest J. Etel: Hand-Book of Chinese Buddhism, Being A Sanskrit-Chinese Dictionary with Vocabularies of Buddhist Terms (First Edition, 1870, Hongkong; Second Edition, 1888, Hongkong; Tokyo, Sanshusha, 1904; 新文豐出版公司, 1993) (台北市立圖書館有這本工具書,真意想不到)